大概十年前,英國權威電影雜誌《Sight & Sound》做了一個叫「Who Needs Critics?」的封面專題,他們想探討的,自然是影評的價值,但那時候就想,如果換成談論「樂評」又會如何?於是,我們就再說白一點,在題目中加入「Music」一字,嘗試透過一些觀點文章、人物專訪,多角度拆解、闡釋「樂評」二字。 在社交媒體主導的年代,抒發感情才是意義,誰還要讀枯燥乏味的評論?想當年,樂評可能還兼具「消費指南」的作用,那些「星星」、「分數」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決定要不要花錢去買一張唱片,如今音樂某程度上是「免費」了,「試聽」這回事再不用交由別人效勞,歌曲是否「好聽」個人自有定論,不必靠誰去告之。 寫樂評吃力不討好,往往會得罪「全村人」(不是說樂評只有負面見解,這個容後再談);情緒主導的時代,不加修飾的事實、看似不著邊際的分析,容易使人生厭。樂評太有重量,最好避之則吉,寫一些口號式的語句至少正能量滿滿,也更具 marketing 潛力。 別誤會,這個專題不是要提升「樂評人」的地位,我們更好奇的其實是,樂評(和樂評人)在香港(或香港音樂圈子裡)的地位和演變,它何以漸漸走出大眾的視線(不得不承認樂評在大眾媒體是愈來愈少)、如今又在發揮著一些甚麼功用?網絡時代誰都可以公開談音樂,那些算不算樂評?作為「讀者」,我們又該如何閱讀樂評? 專題的中文題沒有直譯,寫成「我們還需要樂評嗎?」,意思略有不同,因為「傳意」更重要嘛,「以結果為目標」,這也是我們的終極提問。明天起,這裡會有一連串的文章,嘗試去作出解答(如果有答案的話)。也希望做到的是,這不是為「行內人」而設的一個專題,正如我們相信樂評也是為大眾而寫的,你大可視之為一些消閒文化閱讀,「飲多啲書(字)」,肯定幾時都需要。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我們還需要樂評嗎?——寫在前頭

我們還需要樂評嗎?——寫在前頭

大概十年前,英國權威電影雜誌《Sight & Sound》做了一個叫「Who Needs Critics?」的封面專題,他們想探討的,自然是影評的價值,但那時候就想,如果換成談論「樂評」又會如何?於是,我們就再說白一點,在題目中加入「Music」一字,嘗試透過一些觀點文章、人物專訪,多角度拆解、闡釋「樂評」二字。

在社交媒體主導的年代,抒發感情才是意義,誰還要讀枯燥乏味的評論?想當年,樂評可能還兼具「消費指南」的作用,那些「星星」、「分數」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決定要不要花錢去買一張唱片,如今音樂某程度上是「免費」了,「試聽」這回事再不用交由別人效勞,歌曲是否「好聽」個人自有定論,不必靠誰去告之。

寫樂評吃力不討好,往往會得罪「全村人」(不是說樂評只有負面見解,這個容後再談);情緒主導的時代,不加修飾的事實、看似不著邊際的分析,容易使人生厭。樂評太有重量,最好避之則吉,寫一些口號式的語句至少正能量滿滿,也更具 marketing 潛力。

別誤會,這個專題不是要提升「樂評人」的地位,我們更好奇的其實是,樂評(和樂評人)在香港(或香港音樂圈子裡)的地位和演變,它何以漸漸走出大眾的視線(不得不承認樂評在大眾媒體是愈來愈少)、如今又在發揮著一些甚麼功用?網絡時代誰都可以公開談音樂,那些算不算樂評?作為「讀者」,我們又該如何閱讀樂評?

專題的中文題沒有直譯,寫成「我們還需要樂評嗎?」,意思略有不同,因為「傳意」更重要嘛,「以結果為目標」,這也是我們的終極提問。明天起,這裡會有一連串的文章,嘗試去作出解答(如果有答案的話)。也希望做到的是,這不是為「行內人」而設的一個專題,正如我們相信樂評也是為大眾而寫的,你大可視之為一些消閒文化閱讀,「飲多啲書(字)」,肯定幾時都需要。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