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I 已經是現時連接電視、擴音機、機頂盒、遊戲機等各種影音器材最主要的接線,不過隨著影像規格向 4K、8K 提升,器材的更新加上 HDMI 版本的變化,不少用家對 HDMI 連接都有一些使用上的問題,今次就同大家分享一下各種常見的 HDMI 知識和應用。
HDMI 其實也有不同的插頭,情況和 USB 有點類似,不過影音器材,例如電視、擴音機、Blu-ray 機、媒體播放器甚至遊戲機等,主要都是採用標準全尺寸的 HDMI 插頭(也就是 HDMI-A)。而相機、攝錄機等便攜器材,部分就會採用細一個碼的 Mini-HDMI 或者最小型的 Micro-HDMI 端子,市面上也有 Micro-HDMI 轉 HDMI(A)等的轉插或者接線可以選擇。
現時最新的 HDMI 版本是 2.1,雖然是 2017 年推出的標準,不過實際上是近一兩年才開始引入到電視、擴音機、UHD Blu-ray 機等器材,而且也並不是全部新機、或者新機的全部 HDMI 端子都採用 2.1 版本,部分仍會採用 2.0 版,後者仍是比較常見的標準,甚至部分對影像要求不高的器材仍會採用 1.4 版本。
至於作為連接影音器材的 HDMI 線,早期其實沒有版本之分,因為無論是端子和接線,HDMI 的 19 個接點其實由 1.0 版開始沿用至今,並沒有增減,HDMI 線只需要駁通這 19 點的訊號就可以。不過連接投影機等器材,需要例如 3 米以上的長線材,就有機會遇到訊號損耗、干擾、丟失等情況,影響聲畫效果甚至無法傳送。
其後隨著聲畫、尤其是畫面規格的提升,加入了 4K、8K、HDR、VRR 等的支援,對 HDMI 頻寬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由 HDMI 1.3、1.4 開始就引入了線材方面 Category 1/2-certified 的標準,到 HDMI 2.1 的 Category 3-certified(Ultra High Speed),確保可以完整傳送聲畫等訊號及支援全部功能。
Standard HDMI:支援 1080i、720p 影像
High Speed HDMI:支援 1080p、4K/30Hz、3D、Deep Color
Premium HDMI:支援 4K/60Hz(4:2:2/10bit),頻寬為 18Gbps 以下的訊號。
Ultra High Speed HDMI:支援 4K/8K/10K HDR 的 120Hz 影像(4K 最高支援 240Hz),48Gbps 頻寬以下的訊號。
不同類的器材配備的 HDMI 數量有時並不一樣,通常是接收方(e.g. 電視、擴音機)有較多 HDMI 端子,以電視為例,通常是 3 至 4 組 HDMI 插頭。A/V 擴音機近年 HDMI 數量愈來愈多,通常有 4 至 8 組輸入、1 至 3 組輸出。傳送方(e.g. 機頂盒、Blu-ray 機)只有 1 至 2 組 HDMI。入門 Soundbar 通常只有 1 組支援 ARC 的 HDMI 端子,負責回傳輸出電視的聲效,較高階型號則有 1 至 4 組 HDMI 輸入,方便切換不同訊源。
如果要連接的周邊器材,例如機頂盒、遊戲機比較多,電視、投影機等的 HDMI 輸入不夠用的話,可以考慮通過 A/V 擴音機或者 HDMI 切換器來擴展連接。不過要留意,這些器材有自己支援的影音規格,尤其 HDMI 切換器,有時未必支援 4K/60p、部分不能同時傳送聲畫,要了解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普通 HDMI 線和普遍的訊號線一樣是採用銅等金屬作為物料,不過為了應付高速、高頻寬的訊號傳輸,尤其是減少長線材的訊號干擾和損耗,「光纖 HDMI」也是常見的設計。通過線材插頭內的光電訊號轉換裝置,將影音內容的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來進行幾乎無損的傳送,然後在線材另一端的轉頭進行光電轉換,變回正常的電訊號。由於光訊號不受電磁和射頻的干擾,所以可以傳送更遠距離,更適合長線材,不過就要留意光纖 HDMI 通常有方向性,一邊要插去 Blu-ray 機、機頂盒等訊源,另一邊則是插到電視、擴音機等接收方。
不少朋友都好奇,好多時睇片、打機的影像同聲音規格都好高,又 4K、HDR、又 Dolby Atmos,隨便買條 HDMI 線又是否用到?這其實要視乎應用的情況,較短的 HDMI 線通常較少遇到問題。不過也可能是「尚未」遇到問題,例如平時睇戲是 4K/24p 一切正常,當想試下打機用 4K/120p 畫面就出現窒格;平時睇串流 4K 畫面正常,之後買了 UHD Blu-ray 機睇 4K HDR 畫面出問題。對聲畫有要求的朋友,買有 High Speed、Ultra Hight Speed 認證的 HDMI 線,連接和速度通過測試,會比較有保障,而且通常有較佳的亮度、對比和色準效果;平價線未必不能用,甚至好多時都可以正常使用,不過就真係要試過先知了,反正成本也不高。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