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候選準則和挑選定義在我們過往的專題已提及過了,在此就不贅,但還是有幾點想說明一下:
• 「八十年代」的定義,指的是 1980 年 1 月 1 日至 1989 年 12 月 31 日首度派台或出版的歌曲。再以達明一派的〈天問〉為例,此曲於 1989 年年底派台,便撥入八十年代,但收錄此曲的《神經》專輯於 1990 年 1 月推出,內裡的其他歌曲便屬九十年代。
• 八十年代初期仍是電視主題曲/插曲的盛世,如果電視劇首播的日子先於派台或所屬唱片出版,年份便以電視劇首播日為標準。電影歌曲的情況相同。
• 也因為電視劇、電影歌曲在八十年代那麼大行其道,我們必須再次強調,歌曲是否廣為人熟悉,並不在考慮範圍。一首歌連續播十數個星期,那有不洗腦的可能?但這不代表歌曲就很出色。當然,流行的作品也會因此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方面自會作出平衡。
• 原創或改編歌曲都有機會入圍,但我們著重的終歸是「創作」,所以改編歌必須交出一定的創意才有機會入選,可以是歌詞、編曲或演唱上有過人或更勝原曲的地方。八十年代,尤其是 1984 年後,改編歌所佔的比率愈來愈大,難以忽視,最終名單就佔了一共 8 首,都各具特色或突破性,超越一般只是複製原曲的改編歌。
• 和九十年代的榜單一樣,目標是 100 首歌各具特色(卻絕非分豬肉),優點太相近的會放在「延伸聆聽」一欄,但不等同是第 101 至 200 位。
• 100 首歌曲當中,有數首作品我們未能列出編曲人的名字,因為唱片本身也未有註明,難以核實。由於某些我們手上只有後來再版的 CD,未能查看原裝黑膠唱片是否有註明編曲人的名字,如果大家能夠提供那些缺了的部分,請跟我們聯絡(最好有照片或甚麼資料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