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器材、部件之間不同的「時鐘」
Jitter 又稱為「抖動」或者「時基誤差」,前者是直譯、後者更可以表達到原意。Jitter 並不只出現在音響器材當中,很多具備電子元件的器材都會有 Jitter,而 Jitter 的形式和原因也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器材或者部件之間運作的時鐘不一致所產生。CD 機、DAC 解碼等的運作都會基於各自的時鐘,例如 CD 的 44.1kHz、一些 Hi-Res 檔案的 96kHz 取樣率等都要跟從正確的時鐘和速度播放,才有「正常」的效果。如果在音樂訊號傳輸、轉換、處理的過程入面,出現大家的「時間」不匹配、不一致,情況就好似本來每秒 24 格的電影,以每秒 60 格來播放,就會變成了快播;又或者將 33 1/3 轉的黑膠唱片以 45 的轉速來播放就會「走音」。當然,實際上出現 Jitter 誤差的情況未必有這麼誇張,更多可能像是樂團指揮稍為打錯拍子一樣。而本來不是為音樂播放而設的 USB 介面,缺少時鐘控制、資料傳輸「時快時慢」,更加是 Jitter 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