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陣子很迷黑白攝影,何藩、森山大道、布列松都愛,風格強烈、充滿訊息。懷舊?歷史感?對我來說應該是次要吧。是以有人選擇為黑白相片補回顏色,其實自己沒太多感覺,只純粹會想填得靚 / 填得唔靚。然而科技總是日新月異,之前有人用 AI 技術去為黑白影片倍線著色,試圖把原本的黑白殘片,變成今日的 4K HDR。毫不諱言,畫面成功兼吸晴,氣氛有如時光倒流 60 年,是過癮的。不過有史家就直言是幫倒忙,「上色沒有深化歷史,反而是淡化歷史」,都柏林大學藝術史與文化政策學院副教授  McKernan Emily Mark-Fitzgerald 如是說。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顏色是意見 黑白是歷史

視聽生活

視聽生活

顏色是意見 黑白是歷史

顏色是意見 黑白是歷史

有陣子很迷黑白攝影,何藩、森山大道、布列松都愛,風格強烈、充滿訊息。懷舊?歷史感?對我來說應該是次要吧。是以有人選擇為黑白相片補回顏色,其實自己沒太多感覺,只純粹會想填得靚 / 填得唔靚。然而科技總是日新月異,之前有人用 AI 技術去為黑白影片倍線著色,試圖把原本的黑白殘片,變成今日的 4K HDR。毫不諱言,畫面成功兼吸晴,氣氛有如時光倒流 60 年,是過癮的。不過有史家就直言是幫倒忙,「上色沒有深化歷史,反而是淡化歷史」,都柏林大學藝術史與文化政策學院副教授  McKernan Emily Mark-Fitzgerald 如是說。

為黑白加色,歷史學家叫停

多得 AI、演算法,Deniz Shiryaev 的 Neural Love YouTube Channel 就是如此這般流行起來,除了把黑白色的歷史原片倍線,還會利用演算法為部分影片著色,令其看起來像彩色短片一般。事實上修復舊物不是新鮮事,不少藝術館都會同時負責舊物修復,目的當然是希望令物事回復舊觀。修復可不是說笑的,要知道物事本身的歷史,要知道當時所用或需要的物料,甚至要使用當時的技法去處理,最難的,其實是修復者不是原作者,如何可以還原初心?很多時都靠心神意會。

你一定在網上看過修復名畫帶來的笑話,問心,Deniz Shiryaev 的 Neural Love YouTube Channel 內影片,並不算藝術創作,只是希望補上調味令歷史更有趣更易入口。歷史論調是一如預期的。「影片中的顏色、畫幀、移動方式都是添加的,添加導致結果偏離原有的意圖。」不過另一個論調卻叫人意外,那是針對上色問題的。「加上顏色,抹去灰塵,和瑕疵,會令人們只視相片為紀錄歷史的窗口,而忘記了拍攝者和相片本身,其實反而令歷史更模糊。」

數碼修復和古蹟活化

你是否認同史家的看法?筆者自己是一半一半。如果我是導演,也許更難以認同,不然市場上怎會有愈來愈多的數碼修復版?是的,好些修復版本身就有原檔原菲林在,倍線添色 4K 化未算太難,又可以多賺一次錢(例如上年的《教父》4K 修復版)。然而,更多時是原菲林僅在,但已殘破不堪,修復反而是種手段讓歷史重現人間。古蹟的保存情況相似,原件保留重建當然最好,活化有時也不是壞事,只是太多的眼高手低和利益輸送,才叫人感到氣餒吧。誠然,能保存的歷史當然應該不予加色,但如果正在消失的歷史,是否應該適當地放大?我們怕歷史被扭曲,也怕歷史被消滅,唉,是多可憐的一代呢。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