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已有寫這題目的想法,當時《詭修女》剛上映,還特設了一個 ScreenX 版去令詭異倍增,本想親身體驗,但香港唯一的 Screen X 戲院遲遲未帶來該版本的《詭修女》,加上電影的風評一般,只好就此作罷。科技有否令恐怖電影更恐怖、靈異電影更靈異?也許電影商主觀地覺得畫面會有幫助,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反覺得是捉錯用神。
月初已有寫這題目的想法,當時《詭修女》剛上映,還特設了一個 ScreenX 版去令詭異倍增,本想親身體驗,但香港唯一的 Screen X 戲院遲遲未帶來該版本的《詭修女》,加上電影的風評一般,只好就此作罷。科技有否令恐怖電影更恐怖、靈異電影更靈異?也許電影商主觀地覺得畫面會有幫助,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反覺得是捉錯用神。
電影,不外乎聲畫,為了令恐怖電影更添恐怖,電影商多選擇從畫面著墨。其實不難理解,畫面技術較易從比較中分辨出來,技術成份亦更容易作為宣傳賣點。遠的不說,就以上文《詭修女》的 ScreenX 做例子好了。Screen X 技術是三屏幕播放的影院效果,畫面不局限於前方,左右兩邊的牆壁同時提供畫面內容。想像總是美好,三屏幕增加包圍感,應該能令氣氛升級。然而,翻查網上看到《屍殺列車》Screen X 版示範所見,左右畫面有時會不平均地模糊,廣角畫面時畫面之間的黑邊太明顯,還有就是觀眾需要左右搖頭去配合,全都太著跡的叫人意識到新技術的存在,反而減低了觀眾對電影的投入感。
是 ScreenX 的問題?也不盡然。IMAX 恐怖片我們有過,畫面太大太高清,強調了畫面的細節有時反叫人忘了氣氛有多恐怖,而且也不是很多恐怖片在畫質上配得用 IMAX。3D 和 4D 就更叫人啼笑皆非了,看著紙咁薄的鬼魂飄過來,有事無事都用噴水來觸動你的神經,反而浪費了電影辛苦營造的恐怖氣氛。理論上 VR 對提升恐怖感覺的幫助最大,PlayStation VR 上好幾款驚慄遊戲都有不錯的評價,但用在恐怖電影上暫時不太可能,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你能說出一套 VR 電影的名字嗎?
事實上,恐怖電影從不是因為畫面清晰而叫人感到恐懼,優質的恐怖電影,清楚看到鬼怪出現的時間可能還不到 10 分鐘,不然那些低清模糊、偽紀錄片手法拍攝的恐怖片如《死亡習作》、《午夜來嚇》、《80 分鐘死亡直播》怎會能創造到奇跡?經典恐怖電影如《閃靈》、《魔鬼怪嬰》、《驅魔人》,強項都在於氣氛的營造、說故事的能力、聲效的運用,都比畫面的恐怖來得更深和更有說服力。畢竟恐懼不是看得清觸得到的事,太清晰的體驗,反而本末倒置。
是要否定科技對恐怖電影的幫助?不是,只是這些恐怖元素並不從畫面中呈現出來,例如,用大數據分析恐怖電影有多恐怖。Netflix 今年 3 月向 Forbes 透露過一張「恐怖得不能看完」的電影名單(見下表),均是已觀看了 70% 以上但沒能看完的電影,70% 的標誌性,亦否定了只是電影本身不夠好看的可能性。2016 年,Kickstarter 上亦有過名為《IMPOSSIBLE THINGS - World's First A.I. Co-written Feature Film》的項目成功集資,就選了 A.I. 也許能駕馭到的恐怖片題材,雖然自上年末項目已未有任何更新,但總算可看到科技在恐怖電影應用上的可能性。
其實科技有否令電影更恐怖靈異,不在於技術的高低,因為科技本就是恐懼的源頭之一,長久而來,科技是衍生出恐怖片點子的搖籃。近期點的就有《Unfriended: Dark Web》,久遠點的就有《Pulse》,又或是 2001 年黑澤清原版的《惹鬼迴路》,而嚴格來說,《午夜凶鈴》的錄影帶,《死亡習作》的攝錄機,《午夜來嚇》的 CCTV,都是科技在恐怖電影的投射。史蒂芬.霍金臨終前仍在提醒人類要小心人工智能,之前又出現過 Amazon 智能裝置 Alexa 失控詭笑的情況,相信人工智能成為恐怖片的題材,亦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Cabin Fever》(2016 翻拍版本) |
《Carnage Park》 |
《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 |
《人形蜈蚣 2》(The Human Centipede 2: Full Sequence) |
《Jeruzalem》 |
《México Bárbaro》 |
《變種食人䱽》(Piranha) |
《舐血成人禮》(Raw) |
《小心有牙》(Teeth) |
《The Void》 |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