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 也唱 City Pop,我們就知道,這股 City Pop 風潮席捲到香港至今,已到達頂峰了,喧鬧沸揚的日子即將要過去。其他歌手/音樂人想要趕上這個潮流,恐怕已有點太遲了。就如 City Pop 在 80 年代踏入(商業上的)黃金時期後,熱潮便逐漸冷卻,這不完全因為「泡沫經濟」,而是作品愈來愈徒具外殼。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AGA 的〈CityPop〉不是 City Pop?

AGA 的〈CityPop〉不是 City Pop?

AGA 也唱 City Pop,我們就知道,這股 City Pop 風潮席捲到香港至今,已到達頂峰了,喧鬧沸揚的日子即將要過去。其他歌手/音樂人想要趕上這個潮流,恐怕已有點太遲了。就如 City Pop 在 80 年代踏入(商業上的)黃金時期後,熱潮便逐漸冷卻,這不完全因為「泡沫經濟」,而是作品愈來愈徒具外殼。

忽爾間,大家都好像在聽 City Pop。於是,當 AGA 的〈CityPop〉推出之後,除了如往常一樣獲得不少讚賞聲音之外,也意外地充斥著「〈CityPop〉不是 City Pop」的評價——指歌曲不夠「正宗」,甚至說取名為「CityPop」有誤導之嫌。

期望落差,也算是尋常事,問題是,City Pop 真有一個既定形態嗎?City Pop 本就是 fusion 音樂,融入了很多不同的音樂類型元素,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要描繪的是都市生活的狀態、都市人的感受,已算是對題了。而這種都市氛圍,一般以輕快的節奏、時尚的音色構成,對應急促的生活步伐,以及迅速的科技發展,予人五光十色的璀燦感覺。

City Pop 再次「火」起來,也可以說有賴科技;網絡時代,收藏家更容易搜購 80 年代 City Pop 全盛時期的唱片(實體的靠拍賣網站,數碼檔案的就更容易了),讓這個日本地道音樂品種更廣泛地輸出海外,進而影響新一代音樂人的創作。

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印象,City Pop 就該長 80 年代的模樣,「懷舊」成為了所謂「新 City Pop」(Neo City Pop)的重點(有趣是 80 年代的 City Pop 其實已逐漸「商業化」,和初誕生時的「新音樂」模樣已略有不同)。AGA 的〈CityPop〉卻在復古以外注入新的元素、個性化的旋律,但骨架其實還是相當 City Pop 的,一樣 fusion,一樣有那份都市氣息,歌詞也是 City Pop 常有的主題——都市寂寞心(像寺尾聰的〈ルビーの指環〉),AGA 唱起來不帶半點愁緒,彷彿告訴大家她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大概這也是時代女性的一種展現吧。

現時流行的「Neo City Pop」,參照的對象自然是 80 年代那些所謂「正宗」City Pop 歌曲;然而,創作不是模仿大賽,「復古」不等於要把所有東西全盤照搬,可以(也應該要)有新的想法,描繪的才是屬於當下的都市。有些「復古」音樂做得特別精彩,是因為對「舊」的音色有自己一套審美,像 Dusty Bottle 的歌曲,復古味濃,卻擅於挑選,不會只擷取某個年代最流行的音色,有其獨特的品味。又例如方大同的《西遊記》,做一首「懷舊」風格的歌時,也會故意運用不同的演奏或後製方法,做出新的效果。

嫌〈CityPop〉不是那麼 City Pop,只是因爲它不是你心裡認知的 City Pop。類型是一個框架,創作要是太有形式的想像和束縛,很難做出好的作品。即使一心要做某種類型的作品,更重要的,也該是你對它有甚麼想法,這樣才能做出屬於你的樣子。虛有其表的話,不見得有甚麼意思。

延伸下去,每個時代、每個城市,都可以有不同的 City Pop。說 City Pop 只能是某個樣子,才是真正的誤導。City Pop 在 70 年代中誕生之時,日本正值經濟起飛的階段,活在繁華的都市讓人只顧著追求物質,心靈反顯得空虛寂寞。現在香港甚至全球各地,還有這個狀態嗎?我們都寂寞,卻是看不到未來的一種寂寞。真正當代、地道的 City Pop,我會說是 The Hertz 過去年多所發表的作品,寫末世感、寫只想當個凡人、寫彼此失落要互相倚靠,都讓人有共鳴;音樂上一樣具 fusion 味,且重視細節、音色,有都市感的同時,也表達到內心的迷惘,值得我們更大力的推薦。

要拾回昔日的情懷,乾脆聽舊作不是更好嗎?又或是,當年林憶蓮的《都市觸覺》(City Rhythm)系列,不也是 City Pop 的一種嗎?那還要是璀燦都市下誕生的 City Pop 啊!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