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 90 年代初,林憶蓮的音樂事業可謂如日中天的時候,大眾常常以「曲高和寡」來形容她的音樂。當時梅艷芳宣佈不再接受樂壇頒獎典禮的獎項,在王菲還未爆紅之前,最受歡迎女歌手之類的獎項基本上就是林憶蓮與葉蒨文之爭。可是,往往最後勝利都屬於葉蒨文。然後大眾的結論就是:林憶蓮的歌太「高格調」、「曲高和寡」(但其實她的唱片也能賣錢、也很流行啊)。 (圖片由天地合提供)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曲高和寡嗎? 談林憶蓮睽違六年的新專輯《0》

曲高和寡嗎? 談林憶蓮睽違六年的新專輯《0》

記得在 90 年代初,林憶蓮的音樂事業可謂如日中天的時候,大眾常常以「曲高和寡」來形容她的音樂。當時梅艷芳宣佈不再接受樂壇頒獎典禮的獎項,在王菲還未爆紅之前,最受歡迎女歌手之類的獎項基本上就是林憶蓮與葉蒨文之爭。可是,往往最後勝利都屬於葉蒨文。然後大眾的結論就是:林憶蓮的歌太「高格調」、「曲高和寡」(但其實她的唱片也能賣錢、也很流行啊)。

(圖片由天地合提供)

這麼多年後,同輩的歌手消失的消失、過氣的過氣,只有林憶蓮仍然屹立不倒,還不斷予人驚喜。或者,所謂高格調、曲高和寡,就是她能一直在樂壇佔一重要席位的原因也說不定。

林憶蓮在 1994 年發表《Sandy ’94》專輯後,幾乎把發展重心都轉移到台灣市場,雖然期間也有推出過為香港樂迷而設的《感覺完美》、《本色》(兩張專輯相隔了近十年),但話題性已及不上更早的《都市觸覺》系列和《野花》了,王菲的走紅,也讓她的光芒顯得稍為黯淡了一點。

林憶蓮後來的作品進一步在大中華地區稱霸,可是以香港憶蓮迷的心態去看,就總覺得她的音樂不及從前創新、前衛了,即使不能否認,〈傷痕〉、〈夜太黑〉或是〈至少還有你〉都是很優秀的流行曲,卻始終略嫌過份「平穩」,欠缺了一點時尚感。《鏗鏘玫瑰》算是異數了,搖滾曲風倒算讓人耳目一新,但她很快又重回較為典型的國語流行曲路線了。這是老資歷的歌手必然要走的路嗎?

《呼吸》有試圖突破,但稍嫌改編歌太多,整體也未回到 90 年代初的高峰。倒是《蓋亞》確實嚇人一跳,電子樂的融入、更為迷離和陰冷的氛圍,證明了林憶蓮仍可做出一些破格創新的音樂。

《蓋亞》不是一致好評,尤其最初推出的時候,也有一些爭議聲音。但時間已證明,這是林憶蓮音樂歷程中很重要的一張專輯,毫無疑問是經典了。而當大家知道差不多的創作班底在 6 年後又走在一起時,忽然大家都很期待《蓋亞 2.0》的出現(當然可能更多人想要一張《呼吸 2.0》或《2018 蓮》)。(由於以國語市場為本位,宣傳上都說這是林憶蓮睽違六年的新專輯,其實期間她在香港發表了兩張翻唱專輯,不過我們也可將之看待為睽違六年的新歌專輯。)

新專輯《0》在發表之前近乎毫無先兆,主打歌〈沙文〉也是在專輯推出之前的兩天才在電台首播。事前我們只知道〈沙文〉會是一首搖滾風格的歌。林憶蓮唱搖滾不算是新鮮事,不談《鏗鏘玫瑰》這樣「輕量級」的,她近幾年在大陸節目《我是歌手》、《夢想的聲音》,就有過不少教人驚艷的演繹,於是初聽〈沙文〉時,編曲反而沒有預期那麼「激烈」。

但我想更出人意表的是,當我們以為《0》會全面走搖滾路線的時候,卻原來剛好相反,這張專輯出奇的靜態、空靈,是一張要在夜䦨人靜時聆聽,好好思考生命的作品。

所以不意外地,《0》在推出的首天,評價都相當兩極。即使我們都知道今時今日的林憶蓮不像會交出一張很「親民」的專輯,但由於很多人以《蓋亞 2.0》的心態去聽,落差便出現了。《蓋亞》的風格較為張揚,容易給人震撼的感覺,《0》則相當內歛、平靜,是一張要翻覆細聽、慢慢沉澱的專輯,大部分歌曲甚至沒有很大的高低起伏,當我們抱著《蓋亞 2.0》的心態靜待「高潮位」時,便會覺得不如預期、不夠驚喜了。

從《蓋亞》到《0》,讓我想起了 Björk。林憶蓮當然不像 Björk,但常石磊的音樂一直讓我有這個聯想。〈柿子〉中後段就像《Homogenic》那樣的弦樂與電子交織,〈Stay〉的人聲實驗與 ambient  風格我一直覺得靈感是來自〈Headphones〉(《Post》專輯)的,他為王菀之〈我來自火星〉做的「Infinity Journey」remix 也甚有 Björk 早期風格的味道。

《0》的靜態也讓我聯想到《Vespertine》,Björk 形容為以「microbeats」構成的一張專輯。近年 Björk 的專輯進一步去除流行氣息,不寫那麼大起伏的旋律,編曲則更為精雕細琢,《Vulnicura》和《Utopia》雖然獲得好評,但很多人都嫌太遠離大眾,表示更懷念《Post》和《Homogenic》時期的她了。

《0》的音樂當然沒有 Björk 那麼前衛,這次也沒有太多弦樂的運用,但整個方向實在讓我有這樣的聯想。當然,在恭碩良、Kelvin Avon 的聯合製作下,還是很有他們的團體特色:力求細緻、著重音樂/聲響空間的營造和建立、和聲編排出色。當我們放下《蓋亞 2.0》的心態反覆聆聽,沒有那些「事前期望」之後,甚至會發現旋律也不是那麼平淡,它有自己一套方式流動。

記得在 90 年代初,林憶蓮的音樂事業可謂如日中天的時候,大眾常常以「曲高和寡」來形容她的音樂。當時梅艷芳宣佈不再接受樂壇頒獎典禮的獎項,在王菲還未爆紅之前,最受歡迎女歌手之類的獎項基本上就是林憶蓮與葉蒨文之爭。可是,往往最後勝利都屬於葉蒨文。然後大眾的結論就是:林憶蓮的歌太「高格調」、「曲高和寡」(但其實她的唱片也能賣錢、也很流行啊)。
(圖片由天地合提供)

而這種聽來很 minimal、ambient 的夢幻氣氛,與專輯的主題其實很匹配,思考人生、生命是要靜下來的。像〈纖維〉講伴侶曾經相扣的生命,因為另一半的離開而變得不一樣,音樂哀傷中見平和,讓人明白這是無可避免的生死循環。〈幻覺動物〉更直接說道理,「我們都是被熔鑄的動物,註定懷抱砂土,不必癡迷傳說的甘露」,人類是很渺小的,不要自以為了不起,這個題材可說是《蓋亞》的延伸,互有連繫。

〈太陽系〉、〈rivers〉、〈晨光〉單看歌名就充滿大自然氣息,感覺很 spiritual,在電子節拍、音效的包裝下,又那麼夢幻、迷離,建立了很廣闊的思考空間。同曲不同詞的〈breathe in... breathe out〉和〈一呼…一吸〉分別放在首尾,也有循環的意味在內,後者編曲上運用了提琴、笛子等管弦樂,不就隱含著如〈破曉〉那樣的覺醒意味嗎?

唯獨〈沙文〉和〈歸零〉與整體專輯的風格有點不搭調,稍為影響了連貫性,估計是不想音樂過於平淡吧(夜深聆聽都要手動 skip 走)。整個 flow 已設計成由〈rivers〉開始變得開揚,再由〈沙文〉和〈歸零〉把氣氛推向高峰,然後再回歸平靜,可是「下墜」得也有點太過突然了。〈沙文〉的電子搖滾風格在聲響上尚有連貫的地方,但〈歸零〉的流行搖滾格局就使人相當出戲,前者反性侵、對抗壓迫的社會議題無疑很有意思,可是與專輯的主題有點格格不入。

〈歸零〉原曲為常石磊的個人作品,本身較為 R&B,現在的改動可以說是相當大了。撇除風格與專輯不夾的問題,它其實有點題的作用,說當我們的人生走到樽頸,無法更進一步時,不妨歸零重新開始,而《0》就是一個給我們思考、啟發的歷程。〈歸零〉也是林憶蓮歌唱技巧的一次展示,印象中是她真聲最高音的一次,其實在大陸的那些音樂節目,她早就證明了其聲音可收也可放了。

然而,林憶蓮聲音最迷人的地方,還是那份輕柔與細膩,在《0》當中,她運用了大量的氣聲、假音,尤其是〈纖維〉、〈幻覺動物〉兩首,演繹上真可以用「breathtaking」來形容,是讓人不斷起雞皮的那種動人程度。敢說當今華語樂壇沒有任何人能把這些作品演繹得更好。曲高和寡嗎?也許以大眾的標準來說是,但我們還是樂見仍有人願意走在前面,而且是一個已年過 50 的歌手。況且,十多廿年後,當我們已遺忘大部分 2018 年的出品時,大概仍會在聽《蓋亞》和《0》這兩張傑作。只是如果你真的問我林憶蓮最好的專輯是哪一張,我仍會答《野花》,因為音樂帶來的那份美感更難被取代。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