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提到隨身聽老大哥,可能不少人會答 Apple iPod,又有幾多人還記得是 Walkman 創先河?其實 Walkman 被喻為是過去半世紀最偉大的音響發明,它亦曾經是人們成長的重要印記,絕對稱得上集體回憶,Walkman 這段歷史是不會被忘記的。
今日提到隨身聽老大哥,可能不少人會答 Apple iPod,又有幾多人還記得是 Walkman 創先河?其實 Walkman 被喻為是過去半世紀最偉大的音響發明,它亦曾經是人們成長的重要印記,絕對稱得上集體回憶,Walkman 這段歷史是不會被忘記的。
在二戰時期擔任海軍技術中尉時,認識了井深大,二人於 1946 年合力成立「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其後於 1958 年改名為「Sony」。盛田昭夫擁有超乎常人的思維、創新意識,曾嫌在戶外聽歌的播放器太笨重,在他主導之下,成功將大型錄音機拆去喇叭部分,可接駁耳機的隨身聽(Walkman)正式誕生了。
盛田昭夫及井深大提出發展 Walkman,而當年是由黑木靖夫擔任 Sony Walkman 開發部主管,負責設計及研究,後來人稱他為 Mr.Walkman 或 Walkman 之父。
第一部 Walkman 是以 Pressman 作設計藍本,Pressman 是記者採訪用的卡式錄音機,只有單聲道錄音。
1979 年 7 月 1 日終於推出首部 Walkman,隨即攻陷全球市場。Walkman 一字於 1986 年正式被納入牛津英語辭典中;而中文的「隨身聽」名字也是由「Walkman」轉變而來。
第一部正式推出的 Walkman,採用左右聲道分離插頭設計,插兩對耳機後可兩人一齊聽歌。而機頂的橙色按鍵,可半 mute 播放中的音樂,令用家聽得到外界的聲音。
由於 Walkman 這個名字是由 Sony 所擁有,其他品牌的隨身卡式錄音機是無法取其名字。日本知名音響品牌 AIWA 繼 Sony 後推出隨身卡式錄音機,命名為 CassetteBoy。其後 1982 年的 OnAir CassetteBoy 更配置 FM 收音機耳機推出,屬第一部有無線功能的隨身卡式錄音機。AIWA 直到 2002 年被 Sony 收購,到 2008 年宣佈退出市場。
Toshiba 於 1981 年亦自家研發了隨身卡式錄音機,命名為 Walky 系列,第一部機產品 KT-S1 非常特色,只要放入一個似十足卡式帶的「收音機接收器」,就可以用部機聽收音機。後來,不少 Walkman 都內置 AM/FM 接收器了。
Panasonic 當年亦有推出隨身卡式錄音機 World Way,當中最經典的非 RX-HD10 莫屬,是一部可插雙卡式帶的款式,機身幾吋厚,拎出街非常不便,但不得不佩服其大膽設計!
現在還有一班人在玩卡式錄音帶,近年更有輕微復興的現象。其實卡式帶早於 1962 年發明,最大好處是可重複錄音,70 年代開始取代黑膠唱片,後來 Walkman 出現令卡式錄音帶大行其道。
卡式帶和現有的 CD 一樣,可以由不同物料製成。卡式帶主要有 Normal、CrO2 及 Metal,普遍認為 Metal 錄音效果最好,無論是音質、頻率響應都比 Normal 和 CrO2 好一些。
有靚 Walkman 當然也有靚卡式帶,UX Master 60 最特別之處是外殼以陶瓷製造,非一般膠殼可比,當年一盒要 $100 左右。
耳機與 Walkman 絕對是息息相關。早在 1910 年,Nathaniel Baldwin 製造出第一款頭戴式耳機,初期廣泛用於醫療、保健、航空、軍事等領域上。直至 Walkman 的誕生,才催生了現代耳機文化,改變大眾聽歌的習慣。
在模擬音響的年代,錄影機、Walkman 都是靠磁頭讀取磁帶的內容。有傳聞話磁頭愈大、音質愈靚,不過磁頭確實好易刮花或磨損,會直接影響播放表現。某些貴價機會標榜自己用上玻璃或鈦合金磁頭,並以永不磨損作賣點。
一盒卡式帶具備 side A 與 side B 兩面,兩面均可儲存音訊,一般來說,當聽完 A 面,需取出反帶才能聽 B 面。在科技進步之下,後期的 Walkman 設置雙磁頭和 Auto Reverse(自動反帶)功能,A 面讀完,磁頭自動讀取 B 面,對懶人可是天大的喜訊。
早於 1965 年 Dolby 實驗室已發明了聲音降噪技術,分為 A、B、C、S 及 SR 五類。這個技術最初是給專業錄音公司用來降低母帶錄製時產生的噪音。在 70 年代,亦有用來改善電影膠片的聲音質素。後期推出的 Dolby B、Dolby C 常見於中高級 Walkman 身上。
全名為 Dynamic Bass Boost(動態低音增強效果),有助於拓寬低頻響應和加強動態效果,在 Walkman 年代已有超低音這玩意。
很多人以為 Walkman 只得機身按鍵,其實不少型號於耳機線上設置遙控器,後來更陸續加入小屏幕、「口香糖」電池。
第一款運動型防水 Walkman 於 1983 年正式面世,機身採用耐衝擊的 ABS 塑料,而操控鍵則經過橡膠密封處理,防水性能一流。
在 1984 年出產的,沒有導入 Auto Reverse 功能,簡單電路設計反而更靚聲。它設有石英鎖定轉速及非晶態磁頭,更有代表高階機的 Dolby C 降噪技術,音質表現很不錯,絕對是 Walkman 靚聲機中的經典。
首款播放 CD 的隨身聽其實在 1984 年已存在,不過當時 Sony 不願掛上 Walkman 系列的名稱,直至 1999 年才正式加入 Walkman 的行列中。
是第一部播放 CD 的隨身聽,體積龐大,設有專用背帶作外攜之用,提供黑、紅兩色可以選擇。它的銷售超乎預料的好,亦令 CD 進一步普及起來。後來推出 D-50MkII 的時候,才正式命名為 Discman。
1986 年這個以音樂廳為名的 DD-100,是 Sony 最經典的一部 Walkman。此機最大賣點是設有 DOL(Dynamic Optimun Loudness)重低音系統,而且跟機附送大耳牛耳筒。甫一推出即賣斷市,到現在已屬極罕有的款式。
1986 年就已經出現過太陽能充電的 Walkman,不受電池的電量限制,在太陽直射下 4 小時就可充滿電。
罕有地用上透明面蓋,在 80 年代算是非常前衛的設計。
當年有玩 Walkman 的人,對 1987 年推出的 MDR-E484G 耳機該不會感到陌生,被喻為 Walkman 的最佳拍擋。
10 周年紀念版 Walkman WM-701C,體積約一盒卡式帶大小,有齊 Remote Control、AA 電池及充電池兩用、Dolby C 降噪等各種功能。其中 WM-701S 純銀機身更是全球限量 200 部,屬非賣品,沒有公開發售。
是全球第一部擁有 1bit DAC 解碼的 Discman,也是第一款有線控耳機的 Discman。
MD(MiniDisc)也可說是生不逢時,MD 體積只有 CD 四分之一左右,Sony 原意是以 MD 取代卡式帶,但推出時 CD 正值全盛時期,後來又遇到 iPod 和 MP3 機,一直未算太普及。
1992 年推出第一部 MD Walkman MZ-1,厚度達 43mm、重量為 690g,像磚頭般的體積。
MP3 這個格式肯定不會陌生,可說是最流行的音樂格式,亦是一種失真壓縮格式,能提供多種不同 bitrate 選項。而 MP3 的普及,曾對音樂產業造成衝擊與影響。
Sony 於 1992 年自行研發的音效壓縮技術,當 MP3 嶄露頭角時,Sony 的 Walkman 仍堅持使用 ATRAC 格式,可是市場接受率一直偏低。
1997 年推出 Walkman 20 周年紀念作,最大特色是配備無線遙控器和無線耳機。
MD 是針對卡式帶而開發的,當然有 LP(Long Play)的需求。2000 年 Sony 除了 ATRAC 之外,亦有推出 MDLP 這個新的錄音模式。用家可選擇壓縮 bitrate,當 bitrate 愈低錄音時間愈長,當然音質亦相對下降。
2001 年蘋果推出 iPod,擁有高容量及 iTunes 網上音樂服務,當時轟動全球,並成功取代 Walkman 地位。
是 WM-GX200 的後繼款式,同樣內置單聲道喇叭,但省略了高音喇叭,體積跟一般 Walkman 無異。
MP3 的出現改變了隨身聽的生態,2004 年 Sony 正式推出 Net Walkman 系列,目的是挽回 Walkman 的霸主地位。
跟 Apple 的 iTunes 類似,是 Net Walkman 專用的音樂檔案管理及轉換格式的軟件。直至 2007 年,Sony 宣佈旗下 Walkman 將不需再透過 SonicStage 作同步。
在 2005 年開始,Sony 子公司 Ericsson 以 Walkman 之名推出音樂手機。
周年紀念作一向別具意義,Walkman 35 周年紀念作就是 NWZ-ZX1,當時 Sony 已開始 Hi-Res Audio 產品計劃,可以對應 24bit/192kHz 格式播放,並有齊 S-Master HX、DSEE HX、Clear Audio+ 等多項重點技術。
2016 年,為慶祝 Sony 成立 70 周年,推出了全新 Signature Series 個人音響產品,當中重頭作有旗艦 Walkman NW-WM1Z(俗稱:金磚),有齊 DSEE HX、S-Master HX 等獨門音效技術,更配備 4.4mm 平衡插頭標準,曾引起 Head-Fi 界一陣轟動。
為紀念 Walkman 推出 40 周年,在東京銀座的 Ginza Sony Park 舉辦為期兩個月的主題展覽,集結歷代經典 Walkman 型號。
日期:2019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1 日
時間:上午 10 時至晚上 8 時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區銀座 5-3-1)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