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演唱會這題目,難免有一點心虛。筆者不是個熱衷入場體驗的人,演唱會當然有去過,但說多不多,方大同的、張敬軒的、周杰倫的,還有玉置浩二的,都沒能叫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記得的,反而是聽五月天的一次,音量實在大得吃不消,提早離場居然仍有 fans 問筆者拿飛尾試圖進場。沒能投入演唱會的氣氛之中,可能是筆者腦筋少了條筋,但明明自己看演唱會的影碟也會手舞足蹈,那,就應該就是這個「現場」跟那個「現場」有了落差了。可能是音響太差?可能是畫面太渣?總之就是科技出了錯吧。其實這有點不公道,也許大部分的演唱會的執行是十年如一日,但最少這十年來,科技為演唱會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不過何處才是現場,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演唱會,何處覓現場?

視聽生活

視聽生活

演唱會,何處覓現場?

演唱會,何處覓現場?

寫演唱會這題目,難免有一點心虛。筆者不是個熱衷入場體驗的人,演唱會當然有去過,但說多不多,方大同的、張敬軒的、周杰倫的,還有玉置浩二的,都沒能叫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記得的,反而是聽五月天的一次,音量實在大得吃不消,提早離場居然仍有 fans 問筆者拿飛尾試圖進場。沒能投入演唱會的氣氛之中,可能是筆者腦筋少了條筋,但明明自己看演唱會的影碟也會手舞足蹈,那,就應該就是這個「現場」跟那個「現場」有了落差了。可能是音響太差?可能是畫面太渣?總之就是科技出了錯吧。其實這有點不公道,也許大部分的演唱會的執行是十年如一日,但最少這十年來,科技為演唱會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不過何處才是現場,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叫人失望的紅館音效

大概是筆者太懶太孤寒,去演唱會不少時候都坐山頂位,一開始就跟「現場」處於最遠的距離。舞台設計再仔細,也只能像欣賞印象派作品一般只留下印象,所以筆者更傾向留意音質。不過要在香港的演唱會斟酌音質之優劣,基本上還是自討苦吃。紅館、會展、九展、亞洲博覽館幾個熱門的演唱會場地,沒一個是針對演唱會又或是舞台應用而來的,當中紅館音響水平,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水準以下。最常遇到的情況:坐前排感覺音量超大,低音濃重,變相人聲不夠清晰叫人聽得辛苦,坐山頂呢,試過低音覆蓋不到,人聲似用「大聲公」送入耳朵,音樂感全無,聽來不是味兒。其他幾個場館的情況聞說要好一點,但想要「直播跟 CD 一樣」,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物件導向聲效打救演唱會

音效已經無可救藥?也不是,只不過演唱會場地不是影音房,空間之大不是用多幾套喇叭,升級幾套擴音系統就可以解決。最近,三隊本地獨立 Instrumental Rock 樂團 more reverb、Naked and lay 和 tfvsjs 舉行了全港首個實時 3D 音效演唱會,即使場館是相對較小的旺角麥花臣,事前也備受期待。回說實時 3D 音效,又或者說是物件導向聲效,用在演唱會上是甚麼概念?要知現時演唱會的現場回放系統,絕大部分是以兩聲道播放,換個說法,就是家中的 2 Channel 吧,而實時 3D 音效、物件導向聲效,就有點像把演唱會的現場音效由 2 Channel 升級到 Dolby Atmos、DTS:X 的水平。

據知該演唱會是用上 d&b Soundscape 系統作音效管理,連喇叭設置也跟傳統的不同,兩行前排 Array 喇叭,換成 5 行 30 隻的中型喇叭,外圈還有多個環繞喇叭,確保觀眾被沉浸式音效全面覆蓋。「皇帝位」的範圍大幅增加,可避免慣常台前大聲台後細聲、左右聲道不均的問題,而後台操作更可把音源位置隨時移動,無論聽感還是玩法都可以更靈活多變。

科技帶動的另類演唱會體驗

體驗演唱會,視與聽,只是其中的兩種,今日的演唱會,更多講求現場的互動。上月日本電子女團 Perfume,就跟 Docomo 合作舉辦了一次 5G 演唱會,12,000 名觀眾(包括橫濱現場和東京涉谷看直播的)手上拿著的燈光裝置,藉 5G 技術連線同步,當 Perfume 在台上揮動控制器,就會同步改變燈光,叫不在「真現場」的也能感受到現場感。

Perfume × Docomo 5G 演唱會

5G 在香港得個講字?退後幾步,利用串流技術達成的無聲演唱會距離我們不遠,上年 2 月香港的 Supper Moment 就搞過一次。現場沒有大型喇叭,結他聲鼓聲歌聲如常收音輸入擴音系統,但輸出訊號會送到串流裝置給耳機輸出,避免了音量不均的問題,甚至提升了音質。現場氣氛?旁人看在眼裡難免有點古怪,但身在其中還算感覺良好的,只是少聽了群眾的喧嘩聲,也不禁叫人有點抽離──這是一個人的現場嗎?

寫演唱會這題目,難免有一點心虛。筆者不是個熱衷入場體驗的人,演唱會當然有去過,但說多不多,方大同的、張敬軒的、周杰倫的,還有玉置浩二的,都沒能叫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記得的,反而是聽五月天的一次,音量實在大得吃不消,提早離場居然仍有 fans 問筆者拿飛尾試圖進場。沒能投入演唱會的氣氛之中,可能是筆者腦筋少了條筋,但明明自己看演唱會的影碟也會手舞足蹈,那,就應該就是這個「現場」跟那個「現場」有了落差了。可能是音響太差?可能是畫面太渣?總之就是科技出了錯吧。其實這有點不公道,也許大部分的演唱會的執行是十年如一日,但最少這十年來,科技為演唱會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不過何處才是現場,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場外看的串流直播

演唱會應該講求現場體驗,但有趣的是越來越多不在現場的觀眾被關顧到,又或者說,現場已由線下擴展到線上。演唱會網上現場直播越來越普遍,最初只是宣傳式的官方直播,找一場播 10 分鐘、20 分鐘不成問題,再多?版權費可以很貴。不過多得社交網絡的流行,唱片商也不能太過斤斤計較,找贊助商埋單播足全場,又或者把海外的演唱會帶到本地戲院直播,他們都很樂意的。

VR、虛擬 看不清的現場

以上說的現場,還算有主次之分,但演唱會要搞花臣,所謂現場,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比如說 VR 演唱會,2016 年起曾經備受追捧,MTV 娛樂台有搞過,而 KKBOX 更已視 VR 演唱會直播為核心服務之一,外國亦有獨立 App 如 Melody VR,專注串流直播 VR 演唱會內容,連宇多田光也拍過演唱會的 VR 片段 在 PlayStation 的 VR 系統上派福利。說 VR 能取代現場仍言之尚早,但它的鏡頭比第一排的觀眾還是近,換句話說,VR 正提供連身在現場也感受不到的現場體驗。

VR 演唱會仍有真實的現場,換上虛擬演唱會,現場應該算哪兒?上月 DJ Marshmello 就在人氣遊戲 Fortnite 內搞了場虛擬演唱會,在遊戲內很認真的架了個虛擬舞台,參加者也要很認真地前往遊戲內某個地點參加,絕非開條 Link 看直播那麼簡單。坐在電腦面前原來已是身在現場,你能想像這樣的情景嗎?這是你想要的情景嗎?

DJ Marshmello 的 Fortnite 虛擬演唱會

說真的,任科技再高網絡再快,想以場外的享受代替現場內的感受,還是不太可能的。只恨現場有優勢卻是不思進取。要求不多,好一點的音響,好一點的畫面就夠了。早前看到鄭伊健演唱會的新聞相,舞台上方是清晰得很的大型屏幕,感覺是終於做對了──終於有人肯照顧一下我們山頂的朋友了。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評測】Final S4000 & S5000:全新開孔雙動鐵架構 結合不同金屬調音
2024年11月22日
【評測】Lepic Nuon Spatial Acoustic Eartips:加強空間感的新世代耳膠
2024年11月20日
【評測|影片】B&O Beoplay H100:非一般耳機體驗!支援 24bit/96kHz 及 Dolby Atmos
2024年11月19日
【專家教路】黑膠專門店 HK68 分享玩黑膠心得|3 種方案新手玩黑膠超輕鬆|入門黑膠唱盤推薦
2024年08月04日
【評測】Shanling SM1.3:從源頭驅動整體向上的串流解碼前級播放器
2024年11月18日
二千蚊有找?House of Marley Revolution + Uplift 暢玩黑膠唱盤喇叭組合
2024年11月16日
【評測】Dunu DK 3001 BD:為聲音添上光澤
2024年11月15日
《破。地獄》:天堂皆在我
2024年11月12日
Sony LinkBuds 系列新品登場 耳機喇叭無縫切換播放
2024年11月13日
【評測】Vortex Nadia:醇厚的聽感 清甜的味道
202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