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到了 7 月尾,且 7 月份又的確有幾張相當出色的歐美專輯,不過以下的選擇,均是 4 月至 6 月的出品,就當作是 2022 Q2 的小結吧——編輯部較為有感覺的其中 5 張專輯。Q1 的可看之前那篇。
雖已到了 7 月尾,且 7 月份又的確有幾張相當出色的歐美專輯,不過以下的選擇,均是 4 月至 6 月的出品,就當作是 2022 Q2 的小結吧——編輯部較為有感覺的其中 5 張專輯。Q1 的可看之前那篇。
![]() |
700 Bliss 是 DJ Haram 和 Moor Mother 的組合,數年前她們推出的《Spa 700》是張 EP,新作《Nothing to Declare》則是正正式式的 debut album 了。無論你是否認識這兩位音樂人都好,都可視專輯內的 skit 之一〈Easyjet〉為一個幽默(怨婦式)的途徑(自嘲?),去了解 700 Bliss 大概在做些什麼:「it’s just so dark… 700 bitches lost in society’s shit」,暗黑的,同時又載著很多社會議題,聽一兩遍不容易理解當中的意涵。
要在短評裡剖析 700 Bliss 涉獵的內容是不可能的,相對簡單直接的可留意〈Anthology〉,以 Techno 節拍講 Black Dance(黑人舞蹈),暗暗指向西方社會的文化挪用問題,而這某程度上也是專輯想要探討的其中一個議題。不過,即使你單聽音樂,也不難被專輯從頭到尾暗黑得來強悍的低頻節拍、rapping 所吸引著(像在聽 Punk 或 Noise 音樂)。《Nothing to Declare》16 曲短短 38 分鐘,但全程佈滿驚喜,像不費吹灰之力便把不同時代、地域和種類的樂風共冶一爐而不著痕跡,你很難估計下一秒的走向,人聲處理、效果更是豐富多變,聽聽開首與 Lafawndah 和 Orion Sun 合作的兩首,你大概已明白專輯何以聽起來那麼刺激了。
![]() |
Anteloper 是小號手 Jaimie Branch 和鼓手 Jason Nazary 的樂隊,之前曾發表過《Kudu》和《Tour Beats Vol. 1》兩張專輯,都是近幾年的出品,但其實二人已在不同場合合作接近廿年,是「老拍檔」了。新碟《Pink Dolphins》,或者說也是 Anteloper 的特色之一,就有如封面設計——手繪加數碼後期製作,聽起來還是很「有機」,但潛伏了一些電子元素在其中。專輯由大名鼎鼎的 Jeff Parker 監製,他也有在專輯中參與一些演奏、混音工作。
強要分類大概是 Jazz,但有些作品其實又不是你能想像的 Jazz 形態,譬如〈Earthlings〉便由 Jeff Parker 的 4-bar loop 展開,緩緩的節奏鋪疊上小號、結他演奏,迷幻到飛起。他們對外介紹專輯時,還會說「We’re both coming from punk!」,告訴大家當中的音樂也藏著 punk 的精神,那份粗糙、緊湊的程度,就有人拿來與 Miles Davis 的 Jazz fusion 時期的作品相提並論。 Jason Nazary 甚至會告訴你 Autechre 的音樂是其中一個靈感泉源。《Pink Dolphins》僅 5 曲,前 4 曲相對短,但壓軸的〈One Living Genus〉則長達近 15 分鐘,也是專輯裡電子元素最顯著的一曲,太空迷幻的風格帶著點點異域色彩,而這些精彩的大融合所展現出來的流動感、流麗度,便是 Anteloper 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 |
原紮根於加拿大多倫多的四人樂隊 Deliluh,近年轉移了陣地,遷到歐洲發展,遊走馬賽、柏林兩地,作品也因此沾上了不少歐洲氣息。其中兩名成員後來決定返回加拿大居住,於是新碟《Fault Lines》所聽到的 Deliluh 就變成了二人組,風格本已轉變不少的他們,新作品也隨人數減半,變得更為簡約、精煉,又有了另一個面貌。這個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去年樂隊發表的 EP(單曲?)《Amulet》,當中分成了〈Amulet A〉和〈Amulet B〉兩部分,前者由原裝四人陣容演奏,後者則是新碟的二人組合,相互對照之下,便能預視新碟的風格走向。
過往的 Deliluh 簡單來說就是一支 Post Punk 隊伍,到了《Amulet》,就顯得更加著重氣氛的營造了。《Fault Lines》的風格就是〈Amulet B〉的延續(此曲亦有收錄在內),仍有 Post Punk 的線條和形態,但注入了更多 synth 電子元素,節奏聽起來很機械化,加上 Kyle Snapp 充滿 Gothic 色彩、讀白般的陰沉演繹,營造出冷酷甚至略帶詭異的氛圍,部分作品在色士風、提琴的引入下,更有點點 Post Rock 味道。背後所指向的,是對疫情初爆發時的焦慮不安,Deliluh 這些層次分明的作品把這種情緒不保留地表現出來。
![]() |
Grizzly Bear 結他手 Daniel Rossen 的首張個人專輯《You Belong There》,當然無可避免地有 Grizzly Bear 的色彩,但同時也佈滿個人特色。尤其現在的他似乎已不再有任何商業上的考慮,新專輯就更能「豁出去」,以更為繁複的編奏、不那麼流行的曲式,盡情表達自己所想。
大部分作品以他綿密的結他 fingerpicking 作為主軸,再配以充滿戲劇性的敲擊部分,以及美到窒色的和唱所組成,琴、管樂等則適時巧妙地融入。多種成份放在一起,又能在出色的編排下,做到豐富而不雜亂的效果,甚為難得。專輯帶來陣陣古典、民謠氣息之外,甚至不乏即興爵士元素,如〈Tangle〉便頗讓人驚喜。新碟表達了 Daniel Rossen 從紐約市移居到 Santa Fe 的一些體會和感想,告別繁華鬧市,遷到人煙相對稀少的地方,有了更多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於是,歌曲也圍繞寂靜、虛無、無常,以及當下如何在美好回憶與不確定的未來之間徘徊,流露著憂慮和期待同時存在的複雜心情。專輯整體聽起來還是較為陰鬱,直到尾聲才如現了曙光般,帶來溫暖的感覺。
![]() |
Radiohead 的 Thom Yorke 和 Jonny Greenwood 加上 Sons of Kemet 鼓手 Tom Skinner 組成了 The Smile,首張專輯《A Light for Attracting Attention》卻還是那麼 Radiohead,或至少,讓人想起很多 Radiohead 過往作品的美好時刻。譬如有 Radiohead 後來常有的複雜、奇怪節奏(全碟半數以上作品是這樣,難以盡錄),同時又可以有〈Free in the Knowledge〉和〈Skrting on the Surface〉較為直接、有如《The Bends》時期的作品,如果你是標準 Radiohead 迷,必然聽得很有感覺。
但 The Smile 不完全是 Radiohead,隊中畢竟有位出色鼓手 Tom Skinner,他打出來的音色、整體的細緻度,甚至可以說更為講究,這種美學追求又和 Jonny Greenwood 的結他演奏彷彿一致,不會忽略微小處的調節。某程度上你可以說沒什麼突破,專輯整體也沒有很貫徹的主題(但歌曲仍言之有物),但那種聽來簡約實則複雜的編排,確實發揮到了一個極緻,而且歌曲沒有因此「走樣」,不會太遠離群眾,這更不簡單了。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