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爵士在街頭
「爵士是 street music,是在街上、bar 和 club 的」
在香港,爵士多少被視為很中產的音樂,Bowen 也同意亞洲地區有這個現象。「可能爵士音樂不是最 straight forward 的音樂,它不是 LMF〈大懶堂〉,它要大家用精神坐低慢慢聽,如果我一日已勞動了 12 個鐘,我不會想聽一種要慢慢品味的音樂,快啲食個叉飯就瞓啦,唔會話去整碟鵝肝意粉。」
Nate 認為爵士音樂可能抽象一點,一般人未必會習慣聽,也沒有精神和力氣研究,「要大家畀啲力去 appreciate,enjoy 個 process;我不會說大家不懂怎樣欣賞,而是你要有某種 personality 才會去研究。」Nate 笑言自己休息的時候也會找一些舒服的音樂來聽。
爵士的「技術性」也嚇怕了一些人(同時也吸引了一些人)。Nate 說,「不應該過份展示技術性的一面給觀眾,而是要他們享受」,我說不是像《鼓動真我》(Whiplash)描繪的那樣嗎?「不像,其實行內的人一般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表現到爵士音樂只是從學校學的,但其實爵士是 street music,是在街上、bar 和 club 的,是近年才走進學院。雖然我們在學校學到很多,但爵士的精神是 street music,是 social 的。」這麼說來,就更要到音樂節接觸了。
所以,當問到二人有沒有甚麼目標想達到時,他們都不會說想彈到幾勁幾勁,或怎樣名成利就,而是回歸 social 的層面,作情感上的傳達和交流。「會希望感動到聆聽的人。如果音樂是一個 language,你很難用這個 language 去嗌一個漢堡包,但你可以用這個 language 表達你所經歷過的,及當中的情感,甚至比起文字更易傳達。這是情感上的交流,如果你也經歷過,就會有共鳴。」
Bowen 再補充:「所以我不覺得爵士音樂一定要變得很普及,但它是一個 alternative,告訴大家香港有人是這樣生活。如果你對主流的東西不感興趣,我可以提供這種東西給你接觸,能 inspire 到你幾多就要看緣份了。」
Nate 也說特別喜歡香港的 jazz scene,因為好好玩,也因為夠細,「中環有三、四個 jazz club,如果你一晚玩晒會見到好多朋友,這就是一個 scene,香港是有的,我會好想保持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