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 Facebook 上的 3D Photo 洗版了好幾天,有人歡喜,有人嗤之以鼻。做文章的我們,本應該保持中立,但不能不說的是,3D 電視已宣佈死亡了年多,3D 電影亦不如早年的強勢,突然出現的 Facebook 3D Photo 熱,並不代表 3D 技術熱潮回歸,反之,其實是間接說明了,大眾需要的 3D,原來僅此而已。
給 Facebook 上的 3D Photo 洗版了好幾天,有人歡喜,有人嗤之以鼻。做文章的我們,本應該保持中立,但不能不說的是,3D 電視已宣佈死亡了年多,3D 電影亦不如早年的強勢,突然出現的 Facebook 3D Photo 熱,並不代表 3D 技術熱潮回歸,反之,其實是間接說明了,大眾需要的 3D,原來僅此而已。
3D 技術不是新鮮事,第一套 3D 電影早於 1922 年已經出現,觀看 3D 圖像的原理更早於 19 世紀已經確立。然而,3D 影音卻要等到電影《阿凡達》上映後才成為一時潮流,說來已經是 2009 年的事了。在電影《阿凡達》的帶動下,家用 3D 正式脫離紅藍眼鏡的原始時代,而電視品牌亦蜂擁推出 3D 電視,還因所用的 3D 顯示技術不同,帶動了一場 3D 眼鏡之戰:主動式液晶快門眼鏡畫質佳但會閃要用電;被動式偏光眼鏡又平又方便,但會令原影像的光度減至一半。兩者各有優劣,但對於主流用家而言都是一樣的:在家睇電視要戴眼鏡實在太麻煩了。至於 3D 影視內容有限、3D 播放機的選擇不多、3D 的畫質不夠好、睇 3D 會頭暈、心悸等,當然有影響,但都是後話了。
2011 年,發展了年多家用 3D 電視市場派成績表,2010 年全球出貨量原來才約 320 萬部,當時市場一度奢望 3D 電視可再創高峰,到 2014 年可以出貨 2,000 萬云云,誰想到那已經是 3D 電視發展的高峰?2010 年後,3D 電視的銷量逐年下滑,到 2014 年由 Vizio 率先宣布退出 3D 電視市場,Samsung、Panasonic 守到 2016 年,而 Sony、LG 到 2017 年初亦宣布不再為 3D 電視提供任何支援服務,可被視為 3D 電視正式的終結。
是我們不需要 3D 嗎?當然不是。前文也提到,觀看 3D 圖像的原理更早於 19 世紀已經確立,人們一直對平面跳進立體保持憧憬,只不過是 3D 電視非體驗 3D 影像的最佳媒介而已。頗叫人意想不到的,是 3D 電影已經是比 3D 電視更好的選擇了。先看一點數據,據 3dmovielist 網站的統計,2009 年 3D 長片有 23 套,2010 年有 46 套,2011 年 65 套,2012 年 51 套,2013 年 48 套,2014 年 45 套,2015 年 44 套,2016 年 42 套,2017 年 34 套。維基百科上的統計數字有出入,主要是因為把短片也納入在內,但有參考價值的是,3D 電影的數量沒有因為 3D 電視的沒落而減少,而多得 IMAX 3D,近年多了 3D 拍攝,少了純粹 CG 的 3D 後製,令 3D 電影的含金量更高。行文時其實有點擔心沒了大眾對 3D 技術關注,《阿凡達 2》也許會胎死腹中,但暫時看來應該是杞人憂天了。
回說 Facebook 的 3D Photo,技術上未見創新,仍離不開靠新 iPhone 的雙鏡頭拍攝 3D 相片。成為一時熱潮,只因 3D 效果無需眼鏡觀賞,可透過手機的擺動去呈現,而最重要的當然是可以分享——此前根本沒有合理的平台和工具去分享 3D 相片。熱潮可延續下去嗎?以香港人玩謝潮流的速度來看,應該不到一星期便會完結。也老實,Facebook 3D Photo 的效果只是早年 DC 全景 3D 的進階版本,效果的限制還是太多。首先是相片限定,然後要選個合適背景,再者拍攝要有單一而明確的主體,而背景過份模糊雖可突出 3D 感,但也是 Facebook 3D Photo 內容單調的主因。
大眾對 Facebook 3D Photo 的熱愛,令筆者感到有點納悶。現有的 3D 電影、3D 技術其實沒做得多好(筆者一直都很抗拒入場睇 3D,太多戲院沒能提供像樣的 3D 效果),而另一方面,Facebook 3D Photo 只是在顯示有前後感的兩個平面。2D+2D 又算不算得上是 3D?不夠好的真 3D 輸了給體驗更好的偽 3D,這樣真的好嗎?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