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 Nordic Jazz,很多人都會用「空靈」或「空間感強」等形容詞,除了音樂風格外,這亦是跟北歐諸國的天然環境、氣候,以至其簡約美學連結而得出來的聯想和結論。其實細心再聽下去,「多元」和「多變化」才是 Nordic Jazz 的精神。
北歐爵士樂歷史不及美國源遠流長,市場亦不算大,這些原本是發展爵士樂的缺點。想不到,正因為歷史不悠久,北歐的爵士樂訓練不拘泥於理論,鼓勵學生自發創新;亦因為市場未完全成熟,即使是出色的爵士樂畢業生亦未必有足夠的演出機會,但音樂訓練令他們可以兼顧流行音樂、民歌甚至古典音樂的工作。樂手接觸面廣,Nordic Jazz 自然也兼容不同類型音樂的特色,形成獨特的風格。
還有一點跟北歐人的民族性有關。曾有外國樂評人指出,美國的爵士樂即使合作無間,獨奏時總有炫技競賽的感覺。北歐樂手卻偏向從容和友善,「音樂最澎湃時,仍能聽出一份謙卑。」(There’s a humility in it, even when someone’s going musically full tilt. BBC Radio 3)
香港爵士樂會發言人說,「北歐爵士樂手熟悉美國的爵士樂傳統,但他們較美國樂手更沒有包袱,更能自由自在地詮釋這上傳統,跟自己的音樂結合。ECM 創辦人Manfred Eicher 說的 Nordic tone,主要是形容較早期的幾位北歐爵士大師 Jan Garbarek、Terje Rypdal 和 Ketil Bjørnstad,他們的音樂較冷靜,富思考性。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樂手湧現,Bugge Wesseltoft、Nils Petter Molvaer、Eivind Aarset 和 Arve Henriksen 的音樂踏出了 Nordic tone 的氛圍,具實驗性又接近跳舞音樂,展現不同的風格。Arve Henriksen 更曾跟 David Sylvian 合作。Esbjorn Svensson Trio (E.S.T.) 能吸引非爵士樂迷,即使在大型場地表演也勝任有餘,號召力媲美搖滾樂團。」